有关龙的诗歌

生肖队伍里的龙比较特殊,一方面它与其他生肖动物平起平坐,一方面又高人一等,在历史长河中,长期作为封建帝王皇权的象征。古代传说中关于龙的故事虽然很多,但龙在真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过,至今还有不少争议,于是不知不觉地涂上一层神圣的色彩。这就造成文人对龙敬而远之的心理,故古代咏龙的诗歌并不太多。

比较早的龙诗,是三国时期做过魏国皇帝的曹髦(241-260)所写的《潜龙诗》

伤哉龙受困,不能越深渊。上不飞天汉,下不见于田。蟠居于井底,鰍鳝舞其前。藏牙伏爪甲,嗟我亦同然!

曹髦字彦士,是魏文帝曹丕之孙,初封高贵乡公。魏嘉平六年(254),司马师废曹芳立之为帝。他一直对司马昭的专权感到不满,曾说出了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这句名言。到了甘露六年(260),他忍无可忍,率领宿卫军数百人攻伐司马昭,反被司马昭所杀。这首诗借潜龙来比喻自己,说受困之龙,下不能入渊,上不能升天,只好困在井里,被泥鳅黄鳝所戏,吐露出他那种压抑的心情,深刻地道出一股无可奈何的苦闷。

同一时期的傅玄(217-278),有一首《龙铭》,专门描述想象中的神龙

丽哉神龙,诞应阳精;潜景九渊,飞曜天庭。屈仲从时,变化无形;偃伏污泥,上凌太清。

傅玄字休奕,北地郡泥阳(今陕西耀县东南)人。三国魏时曾任著作史、弘农太守,入晋为侍中,加太仆。此铭录自《太平御览》,主要是说神龙非常漂亮,应运而生,下可潜入九渊,上可飞入天庭。根据客观情况能屈能伸,变化无形。有时優伏于污泥之中,有时上凌于太清之境,行动莫测,十分神圣。这一篇铭,可以代表古人对龙的基本看法。

唐代有人吟咏一种带球的黑龙,称为“龙”。《尸子》说”玉渊之中,骊龙蟠焉,颔下有珠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・祛惑》也说:“凡探明珠,不于合浦之渊,不得龙之夜光也。”《骊龙诗的作者无考,原文是五言古体:

有美为鳞族,潜蟠得所从。标奇初韫宝,表智即称龙。

大壑长千里,深泉固九重。奋髯云乍起,矫首浪还冲。

荀氏传高誉,庄生冀绝踪。仍知流泪在,何幸此相逢。

原诗大意是说:漂亮的骊龙属于鱗族,或潜或卷,任随其意。以其奇质,显示其宝贵以其聪明睿智,被人称之为龙。它可以在千里大壑或九重深渊里来回,腾起时风起云涌,抬头时激浪冲天,荀子传其美誉,庄子叹其未见。末尾两句,引用古代传说“鲛人泣泪成珠”的故事,鲛人是一种人首鱼身的动物,就是西方神话中的美人鱼,流出眼泪成为一颗颗珠子,因为龙额下也有球子,所以用来比拟。

正规的咏龙诗,是北宋丁谓(966-1087)所作,题即为《龙》:

不操千金室,思观九色虬。负图钟上圣,衔烛照穷幽

但仰飞天大,宁闻战野忧。沃焦须霈泽,莫道我无求。

丁谓字谓之,后更字公言,长洲(今苏州)人。素善言谈,喜欢作诗,对于博弈、音律无一不精。他出自寇准门下,曾任参知政事。这首五律,头两句是说:我不想获得千金之宝,只想能看到九色虬龙。后面接着用几个有关龙的典故,龙马负图,烛龙有光,乾卦说“飞龙在天”,坤卦说“龙战于野”,表明龙的来历不凡。末两句讲出自己的想法,希望龙给予一点雨泽,解除形容为“沃焦山”的早区之干早。由于古人皆以龙为君主的象征,故诗意延伸为希望朝廷加以照顾,给予自己一官半职。

皇帝咏龙,应该是恰如其分,前面有三国时的曹髦,这里又有金朝的完颜亮。完颜亮(1122-1161)的《咏龙诗》,气概就伸展得多

姣龙潜匿隐苍波,且与虾蟆作混和。等待一朝头角就,撼摇霹雳震山河。

完颜亮字符功,女真人,本名迪古乃,历史上称金废帝。他为人残暴,在位期间杀人无数,但能肃清吏治,听取臣下的有益建议,后在瓜州渡江作战时死于内乱。原诗大意是说:蛟龙隐伏之时,匿隐于苍波之中,与虾蟆为伍,一且头角渐露、羽毛丰满,就能使地动山摇。实以蛟龙为喻,言己之志。

元代贡师泰(1298-1362)有一首《龙井》诗,也属于咏龙之作

宝剑落深潭,时时见光怪。鳞甲飞上天,白量风雨快。

贡师泰字泰甫,宣城(今属安徽)人,是泰定四年(1327)进士。题中的龙井,是杭州四大名泉之一,水质清冽甘美,龙井茶叶则名闻中外。这首五绝主要描写龙井情景,因古代宝剑习称“龙泉”,形容此井如宝剑落入深潭,时时显露出龙的光芒,后来那龙又从潭底飞跃上天,以致白日里掀起疾风骤雨。诗中把龙和水井联系在一起,说明井因龙而灵,龙因井而居,既形象而又新奇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