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龙的知识

我国的十二生肖,十一种都是人们常见的动物,唯有排在第五位的“龙”,具有很神秘的色彩。人们只是在神话传说和民间耍龙(人扎的假龙)活动中见过,却没有人实际见过龙的存在,用现代观点来看,“龙”只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,自然界并非真实存在过。传说盘古开天以后,地球上自然灾害肆虐,各类大型动物出没,侵害人类,使当时的人类难以与之抗衡,无奈之下人们只好幻想能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,能移山填海,镇管各类动物的神物出世,来帮助人类主宰和操控动物及天象。龙作为一种人类原始的崇拜图腾,一种不可思议的对自然力的一种“理解”,从这个时候起,开始了它的“模糊集合”,在人类几千年浩瀚的文明发展进程中,龙成了一种文化,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。

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、利万物的神异动物,是由若干动物的部位集成的神兽。传说中的龙,由牛的耳、象的鼻、鹿的角、蛇的身、鹰的爪、虎的眼、唇的腹、鬣的尾、狼的嘴、鱼的鳞和须、驼的头、鼍的足等组成。龙的种类繁多,有鳞为“蛟龙”有翼为“应龙”有角为“虬龙”、无角为“螭龙”、一足为“夔龙” 、龙头鱼身为“鱼龙”、一身首尾各头为“并逢龙”、一头双身为“肥遗龙”,此外,还有窃曲龙象鼻龙、饕餮龙、玄武龙、天鼋龙马龙、卷草缠枝龙凤尾龙、反祖龙等等。龙只是古人想象中的物种,象征美好生活的动物,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。

据专家考证,我国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是长江下游古代的吴越民族。

一、它是古代吴越普遍流行的一种断发文身的风俗,用以表示他们高贵的“龙子”身份,祈求得到保护。

二、古书《岁时记》称龙舟竞渡“起源于越王勾践”,把端午作为龙的节日也起源于吴越。后来,龙作为一个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被人们确认了下来。龙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“图腾”和象征。

在古老的殷墟时期,人类早就使用象形字“龙”,它有角、大口、文身、蜿曲。汉代学者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称:“龙,鳞虫之长,能幽能明,能短能长。春分能登天,秋分而潜渊。”从考古的角度看,中国最早具有传统龙特征的龙形象,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94年挖掘发现的一条距今8000年的兴隆注文化石块堆塑龙。这条龙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,全长19. 7米,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,呈昂首张口,弯身弓背状。

中国龙的形成主要体现在龙的几个爪(趾)上,龙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五个爪,而是从三爪、四爪逐渐发展过来的。元朝以前的龙基本上都是三爪,个别的前两足为三爪,后两足为四爪,实例可见唐、宋、元的瓷器纹饰。明代主要流行四爪龙,清代则以五爪为主。

周朝时,曾对龙的几个爪的使用有明确的界限,“五爪天子四爪诸侯、三爪大夫”。清朝时形成了,“五爪为龙,四爪为蟒”的概念,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的服装上纹饰的区别,皇帝穿”龙袍”.其他皇族和下臣穿

“蟒袍”,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,从龙的形式上讲,无论是龙还是蟒都是四足蛇类,形状无根本性差异。

中国历史上龙的造型演化过程大致分为:夔龙期(三爪龙)、应龙期(三爪和四爪龙并举)、黄龙期(四爪龙)和回归期(五爪龙)共四个演化阶段。清朝以后,由于龙图案的使用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,曾经一度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五爪龙图案,民间也可以使用了,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龙的造型图案。

日本在唐代时与我国来往密切,而那个时候,中国龙都是三爪,日本也就只能从中国引进三爪的龙。当我国四爪的龙出现后,已经开始闭关锁国,与日本断了往来。而韩国古时候叫高丽国、琉球国(现日本的冲绳一带), 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,当中国的统治者开始用五爪龙图案时,按以前中国皇帝的思路,自然不可能让属国与自己平起平坐,于是韩国、琉球国的龙只能是四爪的了。总而言之,日韩现在所使用的龙图案反应的正是中国龙图案的发展演变过程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