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跟什么生肖有关

冬至跟羊相关 

冬至阳生一满城羊肉香

冬至节的四川,是十二生肖物羊的灾难日。冬至又称为冬节,从此正式进入冬天,开始数九。“冬至进补”是一种传统的饮食习俗。吃什么?南北方的民俗不一,四川却盛行吃羊肉。

相传,汉高祖刘邦在川期间,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,觉得味道特别鲜美,赞不绝口。冬至吃狗肉从此就在民间传开来,开始是吃狗肉,后来演变为狗、色、鸡混合炖汤,到现在,变成了全吃羊肉。至今,冬至吃羊肉汤的习俗在四川地区广为流行。

成都城里,在冬至的前两天,羊肉汤锅就已门庭若市,到了冬至日则形成高潮。闻名全国的简阳羊肉、双流黄甲羊肉,则是大快朵颐的首选,简阳、黄甲两地,这一天车水马龙,人潮似海,大家不间价格,只求有个座位。乳白色的汤底带着浓浓的香味,鲜嫩的羊肉、羊杂,配上红形形的小米根,再放一撮小葱香菜,色香味俱全的羊肉汤,早已令四川人心旷神恰。

那一天,羊肉汤锅老板最为开心,但成都市民心情复杂,喜的是享受美食,怕的是价格飞涨。养生家常说,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,主要因为“气始于冬至”。因为从冬至开始,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,由动转静,故应科学养生,以保持旺盛的精力,才能延年益寿。可是究竟如何养生呢?专家指出,羊肉味甘而不腻,性温而不燥,具有补肾壮阳、暖中祛塞、温补气血、开胃健牌的功效,所以冬至吃羊肉,既能御风寒,又可得滋补,实在是举两得的美事。四川冬天气候既冷且湿,对此非常适合。民谚有云:“吃了羊肠,不加衣裳;吃了羊肺,不盖棉被;吃了羊肾精血旺盛;吃了羊汤,美容健康;吃了羊胎,免疫消灾。”可是生肖里的羊,却遭遇到一场集中的劫难。

彝族先民创制了一种十月太阳历,这种历法每年十个月,每月三十六天。彝族年一般在称为“布久”的冬至时候过。川、滇、黔、桂山区或者半山区的彝族人,普遍喜欢饲养山羊、绵羊,羊肉是他们的肉食来源之一,冬至节也热衷于吃羊肉。不过族有些特殊的饮食习俗:杀山羊可以用刀;而杀绵羊就禁止用刀,只能用木棒将羊脖打断,再用手掐。羊肝和羊胃单独用来祭祀祖灵,羊身、四肢和其他内脏可以煮熟待客。有些地区还用羊皮当锅,清炖羊肉。彝家习惯,羊脑全归老人食用;处于生育期的青年妇女禁吃公羊,仅能吃母羊和阉羊;牧羊人则禁吃羊尾巴。有些地方,将羊血拌和萝卜丝腌制,吃时用瓷碗盛着,放在饭锅里蒸熟,味道特别鲜美。过年节时,彝族人穿起漂亮的民族服饰,围坐在一起,弹唱有上千年历史的“坛经古乐”,吃着羊肉,欢歌笑语,迎接寒冷的冬天来临。

羌历年冬至俗称“过小年”,是羌族人最隆重的节日。据传天神木比塔的女儿木姐珠,执意要下凡与羌族青年斗安珠结婚临行时父母给了树种、粮种和牲畜作为嫁妆。木媪珠来到凡间、很快繁衍了人类,树种也很快长成树林,粮食丰收,性畜成群为了不忘父母恩德,木姐珠便在冬至那天,将丰收的粮食和肥壮的牲畜摆在田野里,向上天祷告。从此每年冬至这一天,便成为羌民喜庆丰收、感谢上天的日子。每到年节,家家要於猪宰羊、蒸一种用荞面包肉和豆腐做成的蒸饺,称为“瓦达”,有时还用荞面做成牛、羊、鸡、马、狗等各种形状的彩色祭品,祭祀祖先和上天。

羌族人与羊有不解之缘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羌,西我牧羊人也。从人从羊”;故而社会生活中羊的踪迹无所不在。羌民所供奉的神,全是“羊身人面”,视羊为祖。羌民喜欢养穿羊皮褂,用羊毛织线,祭把中常用羊作祭品。羌族少年举行成年礼时,巫师“端公”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,以求羊神保佑。巫师所戴的帽子上,有两只羊皮制成的角,所持法器也是用羊角、羊皮、羊骨所制成。到了祭祀活动的日期,全寨人在端公的带领下,祭拜白石堆上供奉的牛羊头骨。同时,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,在神树林前主持宰杀牛羊以祭天神,将头供奉在白石塔上血酒在白石塔四周,焚烧纸制的猛兽,以驱除邪恶。祭毕,由四名男子拾着白石神(一块白石)遍游全寨,然后每人领一份羊肉回家煮食,并邀请亲族邻里共度年节。有时在祭祀完毕后,男女老少在草坪上围成一个个圆圈,在羌笛、羊皮鼓、唢呐、手铃等乐器的伴奏下,载歌载舞,俗称“跳喜庆沙朗”,穿插着饮咂酒、馈美食这些群体性的活动。

此外,藏族虽然没有冬至节,但民间习惯,要在冬至这一天黥肉,将牛羊肉切成条状,悬挂风干。不过其中羊肉并非主角,多数是牦牛肉。回族同胞在冬至这一天要包饺子,当然用得上羊内馆,但穆斯林节日中并没有冬至节的活动。看起来,还是汉族对冬至的羊肉感情最深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