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生肖与立春

立春时节一一打春牛的民俗

一年之中最早的节气,是2月4日前后的“立春”节。立春,就表明春天的脚步,开始向我们走来。到了这一天,各地皆有一系列迎春仪式,日称拜春、行春、演春,民间又称打春、咬春,迎接春神的降临,宣告农业活动的开始。青帝是道教的司春之神,名为“勾芒”,俗称“芒神”。立春这一天,生肖动物中的牛,便成为这个节日里的主角。

早在先秦时期,就有春日塑春牛的活动。《礼记・月令》季冬之月“命有司大傩,旁磔,出土牛,以送寒气”。汉代郑玄注说:“土牛者,丑为牛,牛可牵止也。”《后汉书・礼仪志》记录了东汉皇廷里的活动:“立春之日,夜溺未尽五刻,京师百官皆衣青永,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,皆服青,立青,施土牛耕人于门外,以示兆民。”清代富察教崇《燕京岁时记 打春》道按礼部则例载:立春前一日,顺天府尹率僚属朝服迎春于东直门外,隶役芒神土牛,导以鼓乐,至府署前,陈于彩棚。”

这种官方行动,近代还在延续。各地官府在立春前一天,早就要请芒神“起驾”,抬出神像和泥土塑制的两条春牛。大小官员迎接芒神和春牛驾到,行拜神拜牛之礼。礼毕,即先由州官击鼓三声,手执彩鞭,率领各官围绕春牛走上三圈,边走边用彩鞭示意性地打击春牛几下,然后把鞭子交给下面僚属,让他们使劲地鞭打,务求将泥土制作的春牛打得稀烂,而且越碎越好。等到两条泥牛化为细小的土块之后,四乡农民代表便一拥而上,把那些泥土碎块,各取一堆,包回自己的乡村,洒在田间和牲畜栏内,以求农事顺遂,槽头兴旺。

普通百姓在立春那天,农家院落里照例要高挂“春幡”,各家墙上贴满红纸书写的“迎春”“宜春”字帖。村镇举办迎春赛 宣读功德颂词,奉献三牲祭品。所谓“三牲”,是指以牛头、羊头、猪头来代替全牛、全羊、全猪,古称“太牢”,是古代帝王祭祀社稷使用的。古制:天子祭祀用太牢,请侯祭祀用少牢:只有羊、豕,没有牛,则称为“少牢”。

社会文明的历史,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,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,历史将是苍白、抽象而缺乏人情味的;清明节的祭祖活动,正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。“追远”不仅有“民德归厚”的教化意义,还有启迪后人、教化后人的作用。我们軍杯先人,祭祀先祖,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,他们的辛劳和奋斗,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。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。

返回顶部